制造大國為何被一顆小螺絲釘難倒?
作為制造大國,中國為何難以制造出符合高條件的螺絲釘?是不能為之還是不愿為之?當價格戰難以制勝時,中國制造質量之困的出路在哪里?
是誰阻礙了中國五金機電行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五金機電行業在私有經濟的推動下,不管在企業規模上、數量上,還是在企業管理、技術創新上,以及品牌戰略和營銷技能上都獲取了長足的進步,但相對于國際知名品牌而言,我們的五金機電產業整體依然落后。這種落后是全方位,尤其在技術創新和品牌營銷上。
我國五金行業已經意識到產品數量并不是最重要的。
產品質量和品牌樹立才是沖擊海外市場的關鍵。因此,相關企業開始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主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使得高技術工具增長顯著。以夾持切割系列工具如鋼絲繩剪、斷線鉗等都有了較大的海外市場份額,此外,經銷商們在鞏固原有的東南亞、美洲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調整產品經營結構、改變主客之間的購銷模式,努力開拓非洲、歐洲等新市場。
怎樣提高我司五金行業的競爭力?
怎么樣才能使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力,是很多五金企業都在思考的課題。于是,“大五金制造”的概念逐漸被五金業內企業人士及專家們在各種場合提及,整合五金-制造產業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五金行業主要是通過金屬原材料物理形狀的改變、加工組裝進而成為產品。只要是以一個個金屬部件組裝為主要工序的工業領域都是屬于五金行業的范疇。